打开尘封已久的《曼石庵珍藏杨聋石印存》,一函二册,青布装帧,宣纸打本,印蜕清晰凝重,富有立体感。特别是边款锋口爽辣,乌黑锃亮,纤毫毕显,系西泠印社于民国初年手工印拓,数量甚少。流传至今,弥足珍贵。杨聋石,名氵解,原名海,字竹唐,聋石系号,又号龙石,晚号野航、石公。生于1781年,卒于1850年,江苏吴江人。篆刻早年师法丁敬、黄易等,后上窥春秋古玺,追踪秦汉官印,虽有浙派底蕴,但已独具一格,难能可贵。杨聋石登上印坛的道光年间,正是浙派盛行之时,特别是当时以陈鸿寿、赵之琛为代表的西泠印风影响深远,效法者众多。但由于浙派自丁敬开山以后,历经百年,已逐步出现程式化的趋势,至赵之琛时,此风更为明显,章法走向定式与雷同,刀法则形如锯齿,习气日深,为印坛带来了负面影响。杨聋石对此有着清醒的意识,他以先进的印学觉悟和睿智的审美抉择,从古玺及秦汉印中吸纳养料,并印外取法,从汉魏六朝碑刻中借鉴变通,从而拓宽了自己的印学取向,自辟蹊径。可以这样讲,杨聋石是学浙派而自出新腔的印坛奇才,与他同时代亦学浙派的屠倬、王应绶、程庭鹭相比,其艺术成就无疑是高出数筹的,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。杨聋石是位学者型的印人,他精于考证之学,书法以楷、隶传世,亦善刻竹,形神俱佳。正是这些综合优势,使他的篆刻在骨子里有股高古儒雅的书卷之气,显示了独特的功力和深厚的造诣,这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。如果说他早期的刀笔尚胎息西泠,如游戏三昧,运刀劲健、线条淳厚,但在篆法上已显变化,章法上也较生动,那晚年的印风却趋于秦汉而自出于己意,笔法苍逸遒劲,章法稳健灵动,刀法淳厚浑朴,在整体审美上追求一种简静冲淡,以内在的气韵意境取胜。因此,吴隐在印谱序中称其篆刻为江南第一。如臣印士芬取秦阴阳文,运刀更为生动,其边款亦精致典雅,金石气十分浓郁,有汉魏六朝碑刻遗韵。特别是后期篆刻的小印,章法严谨而不板滞,刀法精致而不纤巧,为印林所重。杨聋石生性淡泊,疏于名利,再加上长期居于江南小城,印稿外传不多,故声名并不显赫。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晚清印坛的地位。近游杨聋石故里吴江,此地已辟为旅游区域,如其故居能寻觅修复,亦可为此江南古城增添文化书香之气。